咨詢電話:
中醫(yī)手砭
什么是砭術?
砭術是指使用特制的器具在身體上進行按摩、刮擦、溫熨等操作的養(yǎng)生保健技術,適合砭術的器具稱為砭具,用在按摩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石頭稱為砭石。砭石在古代的文獻中同時具有砭具和砭術的含義,砭術在用于醫(yī)療,以治療、保健為目的時,稱為砭石療法。
砭術在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中被列為古代五大醫(yī)術(砭、針、灸、藥、導引按蹻)之首,是中國傳統(tǒng)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根據(jù)現(xiàn)代考古研究,砭術起源于舊石器時代,興盛于新石器時代,成大器于扁鵲。據(jù)目前可查到的文獻記載,最早用砭術給人冶病的是伏羲,后來又有扁鵲、孫思邈等著名醫(yī)家使用。且從記載可見,砭術有起死回生、百病皆治的神奇功效。
《史記·扁鵲·倉公列傳》:“扁鵲,砥針砥石,取石病治虢太子厥,見齊桓公稱,針石治血脈之病。”
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帛書《五十二病方》中記載“燔小隋石,淬醯中,以熨”,說明當時的砭術有按摩和溫熨法。
傳統(tǒng)砭術是根據(jù)中國傳統(tǒng)的氣血、經(jīng)絡、俞穴理論,在全身各處用工具進行按摩、刺激,通過皮膚、肌肉、關節(jié)、神經(jīng)、血管、淋巴等處,促進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,改善新陳代謝,從而增強機體的自然抗病能力,促進炎癥滲孤吸收,緩解肌肉的痙攣和疼痛。在患處刺激還可以達到舒筋通絡、活血散瘀、消腫止痛的目的。
手部砭法
由于這種全身推刮的按摩方法繁瑣不便,麻煩費時,加上我國歷史上一直推崇“禮儀之邦”,所以在應用和治療中慢慢就減少了。但先輩們的智慧總是令人驚嘆的,砭術在發(fā)展過程中慢慢向局部施治轉移,在不影響療效的前提下,發(fā)展出了更方便,更有效,更快捷的手部砭法。
手部砭法視手為一個完整的全息元,將人體投射在整個手上,手是心靈在外的窗戶,故有“心靈手巧,心手相印,十指連心”之說。因此,適當刺激手部,不僅能緩解局部病痛,還能增強臟腑、器官組織的功能。
遍診三部九候
同樣的情況也發(fā)生在脈診這個技法上,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所說的遍診法,即頭、手、足三部,每部又分天地人,三而三之,合而為九,故稱為三部九候法。由于這種遍診法也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,故在應用中慢慢就減少。
后來扁鵲根據(jù)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所載“氣口亦太陰也,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,變見于氣口”之原則在《難經(jīng)》中提出“獨取寸口”的診脈方法。
到晉朝王叔和著《脈經(jīng)》時把“獨取寸口”推廣其義,并將寸口分作寸關尺三部,每部分浮中沉三按,三而三之,合為九候。
由于寸口脈方便,不受條件的限制,反映脈象準確,因此成為診脈的常用部位。
上部:兩額(太陽)
耳前(耳門)
兩頰(巨髎)
中部:手太陰(寸口)
手少陰(神門)
手陽明(合谷)
下部:足厥陰(五里)
足太陰(箕門)
足少陰(太溪)
獨取寸口
人體能量的分配
能量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。人體對能量的運用,分為三個部分,一個是骨骼肌肉在活動中的消耗,一個是腦部的能量消耗,還有一個就是人體在休息狀態(tài)下,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須的最低能量需求。包括身體各個臟腑活動,心跳,肝臟進行生化活動、腎臟、脂肪組織、及其他。
基礎代謝,也就是維持生命健康最低能量需求。是人體維持血液循環(huán)、呼吸、神經(jīng)傳遞最低能量需求,那么,低于這個標準,人體必然就已經(jīng)進入了亞健康狀態(tài),處于更低的狀況,自然就意味著生命受到威脅。
能量在體內(nèi),可以靈活地隨機調(diào)配,一旦出現(xiàn)低于基礎代謝需求的能量狀態(tài),身體立刻會以以下三種信號向你呈現(xiàn)危機:
第一、疲勞,疲勞信號,是標準地能量缺乏,身體要求休息或補給的信號。
第二、犯困,打哈欠,要求休息,補充氧氣,或者增加能量供應。
第三、低血糖,頭暈,甚至暈倒,以確保維持最根本的生命活動的最低能量。
即使你的身體非常好,如果你不顧及生理危機呼救信號,而導致身體能量的過度透支,超過基礎代謝的最低需求,那么,疾病可以很快出現(xiàn)。
如果體能透支身體會采取什么措施呢?當然是改變能量的分配比例,骨骼肌肉消耗的22%,和大腦消耗的25%,這是最先可調(diào)配的,其余組織器官的能量供應,一般處于穩(wěn)定的狀況,是保證生命正?;顒拥幕A,除非遭遇緊急狀況。
改革開放前,人們幾乎不動啥腦筋,生活簡單,價值觀簡單,如果能夠吃得好,穿得好,就是幸福,很少有額外的需求與痛苦?,F(xiàn)代的生活節(jié)奏加快,人們的思維活躍,接受的信息量巨大,生活習慣的改變,觀念的復雜沖突,人與人關系也日漸微妙這些都導致人的大腦活動量大幅度增加,這個部分的消耗對于某些人來說,很可能大大超過原本的25%。
這時身體可以從骨骼肌肉的能量消耗那里調(diào)配能量(所以很多人現(xiàn)在很懶,每天都不想動,因為骨骼肌肉的能量被身體調(diào)用到腦部活動)。如果這個時候還要去運動健身,步行快走。使體能過度透支,兩部分加起來過半的比例,一旦超過這個比例,身體就被迫要限制其他的代謝能量消耗、肝腎能量消耗,于是肝腎機能自然功能衰弱,同時各種生理代謝活動水平也逐一改變。
比如,額外支出能量為55%,飲食帶來能量減少,不能夠及時供給,出現(xiàn)中間的斷檔,100份只得到了80份,那么80減去55,剩余維持心血管循環(huán)活動,及呼吸與神經(jīng)活動的基礎代謝能量,僅余下25份,此時,你可能出現(xiàn)肝功能下降,甚至肝昏迷,可能出現(xiàn)心臟問題(不管你心臟有沒有病,都會出現(xiàn)不適癥狀),出現(xiàn)腎功能衰竭,出現(xiàn)蛋白質(zhì)、脂肪、糖的代謝障礙,食欲急劇下降,因為胃腸功能活動需要的能量不足。
如果人的情緒不平穩(wěn),思慮過重,壓力過大的狀態(tài)下,能量的消耗自然過大,身體就不得不減少臟腑和其它基礎代謝的能量供給,去供應大腦和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及內(nèi)分泌的能量消耗。長期這樣下去,亞健康狀態(tài)自然形成,由于人先天稟賦不同,有些人會容易傷到肝,有些人會容易傷到腎,有些人會容易傷到脾,有些人會容易傷到心或肺。到時就會有不同的健康問題出現(xiàn),也就是身體向你發(fā)出的警告信號。
一.中醫(yī)對健康信號的解讀
中醫(yī)對人體攝入的能量在臟腑中的分配研究的很透徹,《素問?經(jīng)脈別論》篇中講:“食氣入胃,散精于肝,淫氣于筋。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于脈。脈氣流經(jīng),經(jīng)氣歸于肺,肺朝百脈,輸精于皮毛。毛脈合精,行氣于腑。腑精神明,留于四臟,氣歸于權衡。”
當哪個臟腑能量不足,功能下降時就會出現(xiàn)相應的癥狀。心悸,氣短(活動時加?。?,自汗胸悶不舒或痛,面色蒼白,體倦乏力,語聲低微心煩,易驚,失眠,健忘,眩暈,甚至昏迷不醒
唇舌色淡、四肢厥冷中醫(yī)中“心”的生理功能和特性:
肺在五行屬火,為陽中之陽,通于夏氣;心在體合脈,其華在面,在竅為舌,在志為喜,在液為汗。手少陰心經(jīng)與手太陽小腸經(jīng)在小腸與心之間相互絡屬,故心與小腸相為表里
一、中醫(yī)里心的生理功能
1.主血脈
心主血脈,即指心氣推動和調(diào)控血液在脈管中運行,流注全身,發(fā)揮營養(yǎng)和滋潤作用。心主血脈包括心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。
(1)主血:心主血的基本內(nèi)涵,是心氣能推動血液運行,以輸送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于全身臟腑形體官竅。人體各臟腑器官、四肢百骸、肌肉皮毛以及心脈自身,皆有賴于血液的濡養(yǎng),才能發(fā)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,以維持生命活動。血液的運行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,其中心的搏動泵血作用尤為重要。而心臟的搏動,主要依賴心氣的推動和調(diào)控作用。心氣充沛,心陰與心陽協(xié)調(diào),心臟搏動有力,頻率適中,節(jié)律一致,血液才能正常地輸布全身,發(fā)揮其濡養(yǎng)作用。若心氣不足,心臟搏動無力,或心陰不足,心臟搏動過快而無力,或心陽不足,心臟搏動遲緩而無力,均可導致血液運行失常。
心主血的另一內(nèi)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,即所謂“奉心化赤”。主要指飲食水谷經(jīng)脾胃之氣的運化,化為水谷之精,水谷之精再化為營氣和津液,營氣和津液入脈,經(jīng)心火(即心陽)的作用,化為赤色血液,即《素問·經(jīng)脈別論》所謂“濁氣歸心,淫精與脈?!鼻濉ぬ谱诤!堆C論》說:“火者,心之所主,化生為血液以濡養(yǎng)周身?!笨梢?,心有總司一身血液的運行及生成的作用。若心火虛衰,可致血液化生障礙。
(2)主脈:心主脈,是指心氣推動和調(diào)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,使脈道通利,血流通暢。心與脈直接相連,形成一個密閉循環(huán)的管道系統(tǒng)。心氣充沛,心臟有規(guī)律的搏動,脈管有規(guī)律的舒縮,血液則被輸送到各臟腑形體官竅,發(fā)揮濡養(yǎng)作用,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。
脈為血之府,是容納和運輸血液的通道。血液能正常運行,發(fā)揮其濡養(yǎng)作用,除心氣充沛外,還有賴于血液的充盈和脈道的通利。血液是供給人體各臟腑形體官竅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的載體,心血的充盛,使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發(fā)揮。脈道通利,是指脈管富有彈性并暢通無阻。脈管的舒縮與心氣的推動和調(diào)控作用有關。心氣充沛,心陰與心陽協(xié)調(diào),血液才能在脈管中正常運行,周流不息,營養(yǎng)全身,呈現(xiàn)面色紅潤光澤,脈象和緩有力等征象。若心氣不充或陰陽失調(diào),經(jīng)脈壅塞不通,舒縮失常,不能正常地輸送血液,人體得不到血液濡養(yǎng),常見心悸怔忡或心胸憋悶疼痛,唇舌青紫,脈細澀或結代等癥。
心、脈、血三者密切相連,構成一個血液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。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,必須以心氣充沛,血液充盈,脈管通利為基本條件。其中心臟的正常搏動,對血液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生理功能的正常發(fā)揮起著主導作用,故說“心主身之血脈”(《素問·痿論》)。
2.藏神
心藏神,又稱主神明或主神志,是指心有統(tǒng)帥全身臟腑、經(jīng)絡、形體、官竅的生理活動和主司精神、意識、思維、情志等心理活動的功能。故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說:“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?!?/span>
人體之神,有廣義與狹義之分。廣義之神,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(xiàn);狹義之神,是指人的精神、意識、思維、情感活動及性格傾向等。心所藏之神,既是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廣義之神,又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狹義之神。
二.中醫(yī)里心的生理特性
心的生理特性是:為陽臟而主通明。心位于胸中,在五行屬火,為陽中之陽,故稱為陽臟,又稱“火臟”?;鹦怨饷?,燭照萬物。心喻為陽臟、火臟,其意義在于說明心以陽氣為用,心之陽氣有推動心臟搏動,溫通全身血脈,興奮精神,以使生機不息的作用。心主通明,是指心脈以通暢為本,心神以清明為要。心脈暢通,固需心陽的溫煦和推動作用,但也須有心陰的涼潤和寧靜作用。心陽與心陰的作用協(xié)調(diào),心臟搏動有力,節(jié)律一致,速率適中,脈管舒縮有度,心血才能循脈運行通暢。心神清明,固然需要心陽的鼓動和興奮作用,但也須有心陰的寧靜和抑制作用。心陽能推動和鼓舞人的精神活動,使人精神振奮,神采奕奕,思維敏捷;心陰的寧靜作用,能制約和防止精神躁動。
1.在體合脈,其華在面
心在體合脈,是指全身的血脈統(tǒng)屬于心,由心主司(見上)。其華在面,是指心臟精氣的盛衰,可從面部的色澤表現(xiàn)出來。“有諸內(nèi),必形諸外”,內(nèi)在臟腑精氣的盛衰及其機能的強弱,可顯露于外在相應的體表組織器官。由于頭面部的血脈極其豐富,全身血氣皆上注于面,故心的精氣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與否,可以顯露于面部的色澤變化。如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說:“十二經(jīng)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?!毙臍馔?,血脈充盈,則面部紅潤光澤。心氣不足,可見面色白光白、晦滯;心血虧虛,則見面色無華;心脈痹阻,則見面色青紫;心火亢盛,則見面色紅赤;心陽暴脫,可見面色蒼白、晦暗。故《素問·五藏生成》說:“心之合,脈也;其榮,色也?!?br/>
2.在竅為舌
心在竅為舌,又稱心開竅于舌,是指心之精氣盛衰及其功能常變可從舌的變化得以反映。因而觀察舌的變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脈及藏神功能是否正常。
舌為心之竅,其理論依據(jù)有四:
①心與舌體通過經(jīng)脈相互聯(lián)系。《靈樞·經(jīng)脈》說:“手少陰之別……循經(jīng)入于心中,系舌本?!?br/>
②心主血脈,而舌體血管豐富,外無表皮覆蓋,故舌色能靈敏地反映心主血脈的功能狀態(tài)。
③舌具有感受味覺的功能。心主血脈,心之氣血通過經(jīng)脈上榮于舌,使之發(fā)揮鑒別五味的作用。故《靈樞·脈度》說:“心氣通于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?!?br/>
④舌與言語、聲音有關。舌體運動及語言表達功能依賴心神的統(tǒng)領,故說:“舌者,心之官也”(《靈樞 ·五閱五使》)。
綜上所述,舌與心在生理上密切相關。心的主血、藏神功能正常,則舌體紅活榮潤,柔軟靈活,味覺靈敏,語言流利。若心有病變,亦可從舌上反映出來。如;心血不足,則舌淡瘦??;心火上炎,則舌紅生瘡;心血瘀阻,則舌質(zhì)紫暗,或有瘀斑。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,則可見舌強、語謇,甚或失語等。
3.在志為喜
心在志為喜,是指心的生理功能與喜志有關?!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:“在臟為心,在志為喜?!毕玻话銇碚f屬于對外界刺激產(chǎn)生的良性反應。喜樂愉悅有益于心主血脈的功能,所以《素問·舉痛論》說:“喜則氣和志達,營衛(wèi)通利?!钡矘愤^度則可使心神受傷,如《靈樞·本神》說:“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?!睆男闹魃裰镜墓δ軤顩r來分析,又有太過與不及的變化。精神亢奮可使人喜笑不休,精神萎靡可使人易于悲哀,如《素問·調(diào)經(jīng)論》說:“神有余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?!绷硗猓臑樯衩髦?,不僅喜能傷心,而且五志過極均能損傷心神。所以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說:“愁憂恐懼則傷心?!?/span>
4.在液為汗
汗是五液之一,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化后,經(jīng)汗孔排于體表的液體,如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說:“陽加于陰謂之汗?!毙脑谝簽楹?,是指心精、心血為汗液化生之源,《素問·五藏生成》有“五臟化液:心為汗”之說。
汗液的生成、排泄與心血、心神的關系十分密切。心主血脈,血液與津液同源互化,血液中的水液滲出脈外則為津液,津液是汗液化生之源。心血充盈,津液充足,汗化有源,既可滋潤皮膚,又可排出體內(nèi)代謝后的廢水。汗出過多,津液大傷,必然耗及心精、心血,可見心慌、心悸之癥。故又有“血汗同源”,“汗為心之液”之說。心又藏神,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與調(diào)節(jié)。心神清明,對體內(nèi)外各種信息反應靈敏,汗液的生成與排泄,就會隨體內(nèi)生理情況和外界氣候的變化而有相應的調(diào)節(jié),所以情緒緊張、激動、勞動、運動及氣候炎熱時均可見汗出現(xiàn)象。
驚恐傷心神,又可導致大量汗出,故《素問·經(jīng)脈別論》說:“驚而奪精,汗出于心?!庇纱丝梢姡囊云渲餮}和藏神功能為基礎,主司汗液的生成與排泄,從而維持了人體內(nèi)外環(huán)境的協(xié)調(diào)平衡。又,汗是陽氣蒸化津液所致,汗多又可耗散心氣或心陽,大汗可致心氣、心陽暴脫而出現(xiàn)氣脫或亡陽的危候。
5.與夏氣相通應
五臟和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通應,心主夏。心與夏氣相通應,是因為自然界在夏季以炎熱為主,在人體則心為火臟而陽氣最盛,同氣相求,故夏季與心相應。人體的陽氣隨著自然界陰陽之升降而發(fā)生周期性變化。夏季則人體陽氣隆盛,生機最旺。從五臟來說,心為陽中之陽,屬火,故心之陽氣在夏季最旺盛。一般說來,心臟疾患,特別是心陽虛衰的患者,其病情往往在夏季緩解,其自覺癥狀也有所減輕。而陰虛陽盛之體的心臟病和情志病,在夏季又往往加重。即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說的“陽勝則身熱……能冬不能夏?!?br/>
從預防角度來看,中醫(yī)養(yǎng)神理論重視根據(jù)時令來調(diào)攝身心,在夏三月應當“夜臥早起,無厭于日”,盡量延長戶外活動時間,使人的身心符合陽氣隆盛狀態(tài),這樣可使心的機能達到最大限度的擴展,發(fā)揮生命的潛能。從治療角度看,中醫(yī)學提出了“冬病夏治”的理論。如陽虛性心臟病在“水旺”的冬季易于發(fā)作,而“王氣”是不易治療的,故待到夏季心火之用事,內(nèi)外陽氣隆盛之時給以適當調(diào)理,藉內(nèi)外陽氣之盛,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。
常見的補心食物
蓮子、百合、龍眼肉、酸棗仁、小麥、豬心、梗米、大棗等。
蓮子:
味甘、澀,性平
歸脾、腎、心經(jīng)
補脾止瀉,止帶,益腎澀精,養(yǎng)心安神
百合:
甘;微苦;微寒
入心;肺經(jīng)
養(yǎng)陰潤肺;清心安神。主陰虛久嗽;痰中帶血;熱病后期;余熱未清,或情志不遂所致的虛煩驚悸、失眠多夢、精神恍惚;風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忌服
酸棗仁:
味甘、酸,性平。
能滋養(yǎng)心肝,安神,斂汗。
食療方:酸棗仁粥:酸棗仁10g,生地黃15g,粳米100g。棗仁、地黃水煎取汁,入粳米煮粥食。
源于《圣惠方》。本方以酸棗仁滋養(yǎng)安神,生地黃養(yǎng)陰清心。用于心陰不足,心煩發(fā)熱,心悸失眠。
龍眼肉:
性味性溫,味甜。
補益心脾,養(yǎng)血安神。用于氣血不足、心悸怔忡、健忘失眠、血虛萎黃。
龍眼肉粥:
材料:龍眼肉15克,紅棗15克,粳米100克。
做法:
1.粳米淘洗干凈,紅棗洗凈備用;
2.將粳米和龍眼肉、紅棗放入清水,大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熬30分鐘,直至米煮爛,加適量白糖。
功效:健脾養(yǎng)心,補血安神。
Copyright ? 2018-2020 浙江仟稼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Copyright ? 2018-2020 浙江仟稼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400-119-3133
微信二維碼